您现在的位置: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 招生就业>> 招生动态>>正文内容

“川剧八条”引起川剧界热烈反响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和市文联下发《关于促进我市川剧发展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川剧八条”)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前日举行的成都市川剧发展促进工作组项目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在盛赞“川剧八条”试行对振兴和发展川剧将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的同时 ,还就如何以身作则去扶植川剧创作、传承和发扬川剧展开激烈讨论。
    多给新人创造演出的机会
    川剧史上唯一的女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享有者徐棻,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川剧八条”的出台令所有川剧人振奋,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川剧回归大众艺术舞台指日可待。从1982年起,29年来,为振兴这一独门艺术,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不少相关举措。在徐棻眼中,此次出台的“川剧八条”是迄今为止成都从政府引导层面出台的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振兴川剧政策。徐棻回忆,川剧曾经一度辉煌,川剧演员走到哪里都受到追捧,如同而今的大明星一样。“记得1993年和1999年去法国演出,连续演出15天,演完后还要求加场,座位全部坐满,就连走道也都挤满了人。”徐棻说,其实在外国人的眼里,川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他们很喜欢看川剧,觉得川剧很神奇,很有特色。说到这里时,徐棻有些激动,如今川剧越来越小众化、边缘化,让人难过。不过,徐棻认为“川剧八条”是十分重大的利好。在她看来,“川剧八条”中关于新人培养的方面最有意义,“最好的培养方式便是多带他们出去演出,这样不仅对新人是难得的经验,也可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川剧、热爱川剧。”本月底,徐棻将带着精编《红梅记》与28位演职人员再次受邀前往法国参加中国戏剧展演周。“我今年78岁了,至今还在不停笔地写戏,不为名和利,而是出于对川剧那份发自心底的喜爱。”
    狠抓剧本创作是当务之急
    
谈到“川剧八条”,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用“振奋人心”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可以说是川剧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就如同川剧中的绝技变脸。脸代表形象,变则新,如何在变中求发展求生存,‘川剧八条’的出炉为川剧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感到肩负的使命更重了。”剧本的品质关乎一部戏最终的呈现效果,彭登怀表示,川剧近些年之所以走下坡路一定原因也在于没有好的剧本,狠抓创作是当务之急。他认为,“川剧八条”的出台对于激励创作者的积极性很有帮助,尤其是经费有了一定的保证后,大家也更容易沉下心来专注创作。彭登怀还特别强调,好的剧本不一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我们要懂得如何从一堆剧本中找出精品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建议,要是可以将川剧艺术纳入中小学教科书就好了,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对川剧的认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巧茹的压力比其他人还要大些。在她看来,“川剧八条”举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川剧的“贫”问题。陈巧茹解释,“贫”主要指的是人才上的缺乏,现阶段的川剧演员大多是1979年学艺的老演员,现如今“断层”现象十分严峻。对于培养引进川剧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同时,陈巧茹还谈到,在培养新人时,“要以老带小”,也就是说,让得了奖的梅花演员先在台上表演,然后再让新人表演,用这样的方法来教他们。陈巧茹说,除了传承外,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最近推出的《川剧秀》就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关注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