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 校园内外>> 新闻动态>>正文内容

《凤悲鸣》为何“一鸣惊人”—— 这双舞鞋带着成都的体温和灵魂

 

《凤悲鸣》剧照
 

音乐剧《金沙》演出1700余场,魔幻杂技剧《神话金沙》演出1600余场,抗震救灾话剧《情满玉树》演出近50场……这些“成都造”的经典剧目,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创造着新的演出纪录。

不断刷新的不仅仅是演出场次。近日,成都市文化局组织策划、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创作演出的舞蹈《凤悲鸣》在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中夺得创作金奖,这是三十年来成都首次在舞蹈领域政府最高赛事中夺金。

载誉归来,《凤悲鸣》在成都文艺界掀起阵阵波澜的同时,也给本土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展望。业内普遍认为,《凤悲鸣》的成功并非偶然,无论是其创作还是运作都可以为本土艺术创作带来启发。

用舞蹈语汇讲成都故事

《凤悲鸣》首先赢在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这已成为业内共识。

舞蹈在策划之初,创作团队就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即选题要以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提炼创新,展示成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质。从“宫廷乐妓”,到望江楼主人薛涛,还有令人神往的“花蕊夫人”,甚至成都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目光从古代移到现代,一个一个选题纳入讨论,连续几个月的筛选,最终确定了巴金的《家》。

这次,是用舞蹈语汇来讲成都的故事。世界名人巴金及其作品本身就为《凤悲鸣》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势必会受到强烈关注。

“宣传成都现代国际田园城市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成都的文化品牌。而世界文化名人巴金及其作品,就是最好的面对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看来,巴金不仅是地道的成都人,而且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家》,也是以成都为背景,创作和描写的是地地道道的成都的人和事。重温并关注巴金作品,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也是文化建设成都的需要。

“无论是舞蹈还是剧目,都需要让观众感动。”朱树喜说,艺术创作要实现突破,必须需要提升文化底蕴,展现时代精神。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思路为舞蹈加分不少,全国舞蹈比赛现场,《凤悲鸣》凭借其耳目一新的舞蹈个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赢得全场赞誉。

《凤悲鸣》剧照

 

按精品思路“装备”8分钟

“《凤悲鸣》从一开始就是按精品的思路来打造的,从策划、改编、创作、演员、排练,乃至取名,每个环节都是精益求精。尽管只有短短八分钟,但凝聚了主创们的心血与智慧,凝聚了演员们的汗水与泪水。”朱树喜告诉记者,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名团、名家、名角云集,《凤悲鸣》能从参赛的174个舞蹈作品中脱颖而出,实为不易。

首先,创作团队向全国的优秀人才吹响了集结号。选择编导,从成都市内艺术院团、省内各艺术高校,到放眼全国,在权衡了全国所有舞蹈编导后,创作团队把目光落在了曾经创作并获得过国家级舞蹈大奖的编导王舸身上。此外,还邀请长年致力于民间舞教学的李崇敏教授加盟,负责日常的舞蹈排练。

接着,挑选演员。为参加《凤悲鸣》排练,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动用所有优势演出力量,从曾经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上海世博会舞蹈专场演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学员挑选演员,最后组成了20个人的演员队伍。

这看似简单的“人员组合”,却突出了“政府+艺术院团+学校”的创作模式。朱树喜坦言,成都文化彰显创新力量源自改革。早在2005年,成都市就启动以人事制度改革、艺术院团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专业艺术院团整合资源、轻装上阵,焕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成为各自领域的龙头。同时,还整合市内各艺术院校资源,为艺术创作准备了强大的后盾,而这,正是《凤悲鸣》制胜的关键。

“如果说‘改革创新’是这几年成都艺术发展的一大主题,那么‘艺术人才’则是另一关键词。”据朱树喜介绍,通过培养、引进、签约等各种方式,这几年成都的艺术人才逐渐摆脱青黄不接之势,出现了一批“未来之星”。 此外还通过青年演员表演大赛,为专业文艺团体更加广泛地发掘和吸纳有潜质的艺术人才提供了绝佳平台。

四川日报记者 吴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关注艺校: